一向尊重祖母的康熙,为何连孝庄最后的遗命,都没有遵守
最短的故事
女人资料网 发表于:2019-09-20 01:18:43
一向尊重祖母的康熙,为何连孝庄最后的遗命,都没有遵守
最短的故事,一向尊重祖母的康熙,为何连孝庄最后的遗命,都没有遵守,这里有一向尊重祖母的康熙,为何连孝庄最后的遗命,都没有遵守的图片,一向尊重祖母的康熙,为何连孝庄最后的遗命,都没有遵守这里的图片均是网友采集,与本站无关。
要说康熙皇帝最亲厚的人,那一定是祖母孝庄太后了(康熙时已为太皇太后,世人习惯称呼其为孝庄太后)。而孝庄一生,最看重的也是这个孙子,从小便悉心教导,将他扶持到皇帝的位置上。
孝庄虽然是皇太极的妃子,但皇太极一生最爱宸妃海兰珠,在海兰珠去世后不久,皇太极便追随而去。儿子福临在她的扶持下,登基继位,是为顺治帝。可是顺治一生挚爱董鄂妃,一心想立董鄂妃为后,孝庄太后出于各方面考虑,极力反对顺治这一想法。最后母子关系因此出现裂痕。
后来董鄂妃因难以承受丧子之痛,不久便病逝了,顺治与他的父亲皇太极一样,因为心爱之人的离世,导致身体每况愈下,最后也去了。(也有传言称,顺治皇帝当时并未离世,而是出家为僧了)
总之孝庄与儿子的关系,一直没有得到缓和,最后她将对儿子的期望,寄托在孙子玄烨身上。玄烨在祖母的教导下,最终成为千古一帝。
孝庄和康熙之间的祖孙情,一直感染了很多人,特别到了孝庄晚年的时候,康熙特别关心祖母的身体。康熙皇帝出征在外,每天都要询问祖母是否安好,还要派人给祖母送去特产。而孝庄也担心孙儿身体,常常劝诫他不要整天就顾着读书,也要注意休息。
康熙每次出巡,都要带着祖母一起,每到要上坡的地方,康熙总是亲自下轿,为祖母扶辇保护。康熙二十六年,孝庄太后病危,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,还为祖母亲尝汤药。
可是不管吃多少药,孝庄太后身体也不见好转,康熙没有办法,只好带着群臣去天坛为祖母祈福。康熙虔诚地对着上天祷告:“若大算或穷,愿减臣龄,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。”也就是说,他愿意用自己的寿命,去增加祖母数年的寿命。
然而可惜的是,康熙皇帝如此虔诚祷告,都没能感动上天,等他赶回去的时候,祖母已经奄奄一息,这是在等待孙子的到来。孝庄见到孙子后,交代了自己的遗命,可是一向尊重祖母的康熙,却连孝庄最后的遗命,都没有遵守,这是为什么呢?
孝庄太后的遗命中包括,不要将自己与皇太极合葬,理由是皇太极已经去世多年,如此要合葬的话,必定会惊扰到他。孝庄又说她还想陪着儿孙,言下之意,就是想让康熙将自己葬在顺治皇帝陵墓附近。
第一条不和皇太极合葬,这一点康熙做得很好,至于葬在顺治皇帝附近,这一点虽然康熙做得不太好,但好歹雍正继位之后,为父亲解决了这一难题。然而孝庄太后还有一个遗命:“我病若不起,皇帝断勿割辫。”
正所谓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,古代人对于头发是很重视的,除了至亲长辈去世外,一般是不能随意剃头的。当初曹操出征时,因为马踩到别人的庄稼,他便割发代首,足以说明头发的“地位”之高。
清朝人讲究续辫子,别说割辫子了,即使洗头都要挑日子。按理来说,孝庄太后身为康熙的长辈,用尽心血将孙子培养成一代明君,她去世以后,康熙为她割辫子也是情理之中。
但孝庄是个深明大义的女人,他知道对于清朝人来说,割辫子的严重性,再说孙子身为皇帝,不能仅仅因为自己去世,就割辫子这么严重,因此在临终前特意嘱托,不许康熙割辫子。
可是她在康熙心中分量极重,在祖母去世以后,康熙皇帝悲痛欲绝。他常常因为想起祖母而茶饭不思,有时候甚至痛哭至昏迷。他遵守了祖母的所有遗命,唯独不让他割辫子这一条,最终康熙还是“毅然割辫”,为祖母守孝。直到守孝期满一个月之后,康熙才在群臣的劝解下,渐渐从悲伤中走出来。
当时康熙迟迟不愿为祖母发丧,因为他舍不得,这时候群臣上奏说:“我朝向日所行,年内丧事不令蹄年。”就是说清朝一直以来,丧事都在年内办完,不会拖到第二年。然而康熙对此置之不理,仍然将祖母的灵柩安放在意宁宫内,直到第二年的正月才正式发丧。
所以说,康熙没有遵守祖母最后的遗命,并不是因为他不孝,而正是他至孝的表现。康熙的这一做法,给全国所有人树立了榜样,上至文武百官,下到平民百姓,全部被康熙的孝心所感动,也都对他这一行为称赞不已。
可见康熙能够成为一代明君,甚至被后世誉为“千古一帝”,不是没有道理的,他的孝心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。而从他和孝庄太后的相处,也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祖孙情。都说帝王无情,可康熙与祖母的感情是温暖的,是真挚的,是美好的。
(参考文献《清史稿》)
网友:徐五谓:前凸后翘,动人之极。
网友:孙运嬖:“司徒鸿,你也不必绝望。
网友:汤黛:办成这件事我很清楚你要搭上不少人情,甚至还会有一些特殊的付出,远非一些宝物能比!如果让我什么都不做,我宁可不要太阳星核石!”
网友:郭柜座:来到妙玉坊销魂的客人们可是不少,楼里到处莺莺燕燕和客人们打闹着,白花花的胸脯和大腿闪的人眼疼。
网友:杨康:东伯雪鹰思量了下,点头笑道:“好吧,我带你去见两位师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