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超污bl小说 推荐 热带水果图片名称大全
2019-11-11 -
鹿晗高清电脑壁纸 青春与梦想
2019-05-29 -
高清分量矩阵 留图不留种
2019-07-14 -
内衣高清 一点钱
2019-05-26 -
罪恶都市性感美女图
2019-03-13
出门在外,因为各地文化习俗的不同,难免会遭遇一些尴尬事。我在国外的时候,最容易不期而遇的尴尬很多与小费有关。
2016年8月我在德国旅行,有天中午在风光旖旎的汉堡阿斯特湖畔一家意大利餐馆吃饭。餐间上了趟洗手间,是那种有人服务的洗手间。我事先不知道,钱包、手机等所有东西都没有随身带着,用完洗手间,连一个五毛欧元的硬币摸不出来。
这次行程中有一位我中学时候的女同学,她常年生活在德国,她从西部的亚琛过来与我们汇合,把自己的混血儿子也带来了。小男孩和我一起上的洗手间,他见我没有付小费,显出焦虑不安的样子。我解释说我身上没有一分钱零钱,但他不依不饶地说:“你应该回去取了零钱再回来补给她(洗手间里的那个女服务员)。”
我同学的儿子到现在还只是一个小学生,这一幕插曲让我对渗透于西方社会中的“小费文化”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。
小费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,这是一个很难有定论的问题。现代西方的小费,据说最先是在17世纪的英国上层社会流行起来的,后来传遍整个欧洲。在美国,一直要到南北战争以后,才开始流行给小费。因为从那时开始,美国的富人频繁地前往欧洲旅行,就像今天遍及世界的中国游客一样。
那么,这是不是意味着小费文化不久之后也会在中国传播开来呢?这很难说,但我们其实都知道,中国过去也一直是有小费的。后来,它被当成是一种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侮辱性质的施舍而被革除了。小费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,所以我们非常缺乏这方面的意识。到了国外,若没有旁人特意提醒,我们很容易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。据说,“不愿意付小费”已经成为中国人在海外给人的一种牢固的负面印象。
这也就是本文开头为什么说这是我在国外最容易碰到的尴尬的原因。2017年6月,我受到德国联邦旅游局的邀请,去德国采访纪念马丁·路德发动宗教改革500周年的系列旅游活动。有一天与一位北京过去的摄影师在柏林一家越南餐厅里吃晚饭,我们俩初次见面,聊得起劲,我买单时竟忘了付小费,直到回到下榻的酒店才想起来这茬。
确实,小费是一个相当难以定义的行为。在今天,你甚至可以说,它已经成了某种“社交礼仪”、“润滑剂”,甚至“社会文化”。
理论上说,小费是对别人对我们的优质服务的一种额外奖赏。所有的服务原本就都是有明码标价的,当某个人的服务超过了一般认可的服务质量标准,我们应当给予他(她)一些小费,作为我们对他(她)额外付出的感谢。
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,今天的西方国家,在许多行业,只要有人给我们服务了,不管他(她)的服务质量是不是让我们满意,我们好像都得给他(她)小费。特别是在美国,付小费通常不是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。一些有机会获得小费的工作岗位,非正式的小费收入很可能超过正式工资。据说在美国,这些岗位的薪资甚至可能低于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。再则,在一家餐厅里,为你上菜的服务生对饭菜的口味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影响,你怎么能因为吃得不满意就不给满脸笑容的他(她)一点小意思呢?
这样一来,接受服务的一方如果不付小费,差不多就相当于让提供服务者白辛苦了一场。所以,我到现在想起两年多前柏林越南餐馆的那件事情还觉得尴尬,真是对不起给我们端菜端饮料的那个一表人才的越南裔小伙子了。
在今天的西方,关于小费,有一套半明半潜的规则。说它是“明规则”,是因为人们对于许多必须要支付小费的领域是有共识的,也不会轻易去违反。说它是“潜规则”,则是因为这些规则虽然存在,但既不明晰,又缺乏强制性。它的有效运转完全依赖于两点:
第一,人们的自觉性——这种自觉性主要来源于“面子”。服务者不可能张口问你讨要小费,但你如果没有付小费,则有可能遭遇四周鄙夷的眼光。
第二,人们对这套模糊规则的认识程度。可以说,即便对于在“小费文化”中长大的大多数西方人来说,哪些地方该付小费?该付多少小费?该在什么时候付小费?……这样的问题,也经常深深地困惑他们,以至于西方国家还出现了专门给大众辅导小费问题的礼仪专家,以及大众媒体上的专栏文章和专题节目。
我们知道,一般情况下,凡有专人为我们服务的,就需要付小费。比如说,我们去商店买购物不需要付小费,但我们在餐厅就餐就得给服务生小费。我们不需要给航空公司或银行柜台接待付小费,但我们最好别忘了给导游、酒店服务员、出租汽车司机……留下几块钱小费。
不过这只是小费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的ABC入门而已。你现在知道了,在餐厅用餐要付小费,但我告诉你,在麦当劳、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,就完全不需要小费。另外,你去医院看病,从医生到护士都给了你一对一的专门服务,但你并不需要给他们付小费,他们也不会收你的小费。你也不必给送报的报童和送外卖的人消费,更不必给公交车和城市观光车司机付小费,哪怕车上只有你一个乘客……
至于小费的金额,我们知道,在餐厅用餐,通常应该给侍者留下餐费总额的10%—20%作为小费。但这里面也不是那么机械主义的,如果你点了一瓶200欧元的名贵葡萄酒,你难道应该为了它而多支出20—40欧元的小费吗?当然不需要。
而对于出租车司机、酒店服务员和导游,小费的金额就比较难说了。还是看他(她)的具体服务情况吧,从五毛(美元、欧元)、一块到20块钱不等,甚至给50块钱的慷慨人士都有。
至于小费该什么时候付?怎么付?更是大有讲究。如果你入住一家酒店,应该给为你搬运行李和清扫房间的服务员付小费,而不是给酒店前台付小费,但你可能从头到尾都见不到清扫工一面,而且每天为你清扫房间的可能不是同一个人。于是,你应该每天一早离开前在房间的显眼位置放一点现金小费,有些人还会考究地写一张便条,甚至把消费装在信封里。总之,你应该让服务员一看就知道,这几块钱是你特意留给他(她)的。否则他(她)是不会拿的,因为他(她)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偷窃了你的财物。
至于小费支付的方式,一般来说当然用现金零钱是最好,你付了小费,还要让对方找钱给你,多不好意思!但有时你身上不一定带着合适的零钱,甚至压根就没带现金,只有信用卡,那么,直截了当地报一个小费的数额给对方,也不会太失礼。比如你在一家餐厅里吃饭,花了12.5欧元,结账时你掏出信用卡,直接跟服务生说:“请刷15欧元,另外那2.5欧元是给你的。”你一定会收获一个热情的感谢。
在今天的西方,也像中国的情况一样,各种网络经济和零工经济蓬勃兴起,这使得小费的传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困扰。许多交易和支付现在都是App上完成的,这产生了两个新问题:第一,对于那些为我们提供了服务、但我们并不需要见面的人,应不应该给小费?第二,我怎么知道我通过手机付出去的小费真正给到了那个为我服务的人,而不是被那家电商给占为己有了?
我最近读到一篇报道说,根据《消费者报告》(Consumer Reports)杂志去年12月对1000多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,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调查者表示,他们感觉如今应该付小费的场合比以前更多了。
对许多西方人来说,他们也在摸索新的小费规则。还有人认为,在网络经济和社交媒体时代,分享和推荐是最好的小费。
我去过的地方有限,根据我有限的经验,小费文化广泛存在于欧美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里,在东亚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统。说起来具有讽刺意味,30多年前我专门学习英语口语的时候,用的教材里有一篇专门讲到小费。记得磁带里那个美国男朗诵员说:“你们中国已经没有了这种有损人尊严的东西,我们美国还不行。”过去几十年里,西方国家中各种左翼的平权运动风起云涌,为什么就是没有触及小费这个领域呢?
据我所知,前苏联地区、东欧、中亚等大多数国家,小费并不十分流行。当然,如果你在这些地方旅行,你愿意给小费,肯定会很受欢迎。毕竟,没有人不喜欢意外之财,哪怕看上去有些不劳而获、甚至嗟来之食的味道。我听说,在中东的一些穆斯林国家,还有人做完礼拜后往清真寺里的工作人员手里塞小费的……
去越南那样的国家,小费虽然不需要,但消费者却必须在许多地方支付另一种额外的费用。过海关、边检等一些地方,往往需要在护照里夹一张10美金的现钞,否则,等待你的可能是无穷无尽的麻烦……如果你愿意,也可以把这看成是某种形式的“小费”。不过,这种事情若是发生在欧美或日本,肯定有人将被开除、甚至吃官司。
3.王笛 | 在成都,闲也是一种生活方式
5.十一贝子 | 这个花园寄托了乾隆的终极理想
网友:曾尹隐:可怎么都追不上。